“艺术是枪,舞台也是战场”

●兵团日报社“老兵记忆”采访组

“我是1940年1月12日加入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小鬼队’的,这个日子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年近百岁的韩枫老人眼神清亮,回忆起80多年前的硝烟岁月,她瘦削的手指抚着一张泛着岁月痕迹的黑白照片,笑着说,“你们看,左边第一个就是我,正在表演《霸王鞭》呢!”

这张照片的原片,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照片中,14岁的韩枫和队友们手执“霸王鞭”,稚嫩的脸上绽放着灿烂笑容,他们的表演,不仅鼓舞了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广大人民,更穿越80余载时光,深深感染着今天的我们。

韩枫出生在河北完县(现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她才11岁——本该天真烂漫的童年,却被战争的阴霾层层笼罩。

战火很快蔓延到完县,当时正在县城读书的韩枫被迫失学回家,就连宁静的村庄也时时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

1940年初,抗敌剧社在保定一带驻扎活动。一次偶然观看了剧社“小鬼队”的演出后,韩枫的心被深深牵动。

“这些小演员的年纪和我差不多,他们能做的事,我也能!”凭着一腔热血,韩枫如愿加入队伍,此后每天坚持排演节目、学习文化课。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深入敌占区、游击区开展政治宣传,教群众唱抗战歌曲,宣传共产党的政策,用文艺鼓舞士气,争取广大群众支持,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而抗敌剧社作为其中一支重要力量,100多名演员分成若干小分队,到各地开展宣传活动。在当地各个村庄,“八路军演新戏”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播开来,不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悄悄赶来观看。

“有时敌人从村东头刚出去,墙上贴的反动标语还没干,被他们强迫集合的群众也没散,我们已经带着道具从村西头悄悄地进去了。”回忆起当年跟日本侵略者“打游击”的场景,韩枫自豪地说,“我们敢在敌人的标语上贴标语,在敌人的炮楼前演唱、演讲!”

“看完演出,群众哪怕只能从灰烬里刨出点粮食,也会赶紧做饭给我们吃;有的孩子还戴着孝帽呢,拉着我们的衣角就想跟我们走。”也是从那时起,韩枫真切体会到,“艺术是枪,舞台也是战场,只要群众需要,到处都是阵地。”

抗敌剧社的文艺宣传,就像一束光,让深受苦难的敌占区人民在浓云密雾中看到了光明。但这样的演出,往往伴随着生死危险。一次,剧社在山西省五台县松岩口村演出时,日本侵略者的部队突然进了村,演员们接到消息后,立刻收拾道具,快速向村外撤退。

等韩枫和队友们撤退到村口时,日寇已经追了上来,举枪就朝她射击。危急时刻,18岁的战士李金旺冲上前来掩护,却不幸中弹,永远倒在了这片土地上。

战友的牺牲,让韩枫哭肿了眼睛、哭哑了嗓子,但也让她的信念更加坚定:“只有赶走日本侵略者,老百姓才能有好日子!”

1943年,韩枫服从组织安排,前往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学医。“党让我们学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只要是为了抗日,再苦再累我都愿意干。”说起当年的选择,韩枫的语气依旧朴实而坚定。

1949年,韩枫与丈夫贺新中跟随大部队进疆,先后在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医院、二军五师医院等单位工作,担任护士、护士长等职务。1975年,她又跟随丈夫来到位于石河子的兵团医学院(现为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担任药学系主任一职,直至1984年离休。

“没有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如今的韩枫虽已年近百岁,却依旧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说起话来语气平和且坚定,一如80多年前那个手握“霸王鞭”、在战火中起舞的少女。时光荏苒,这份跨越世纪的忠诚与热爱,始终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林 纪晓贞 克迪尔亚·库尔班)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