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陈明珠 通讯员 陈钰萍
8月19日,在三师四十四团一连10号地里,职工们弓着腰,忙着除草。
“这会儿正是芋头除草的关键时期,马虎不得。”一连职工阿迪力·艾斯卡尔的声音从田埂边传来,他刚给一株长势稍弱的芋苗松完土,手掌上还沾着泥土。
“什么时候浇水,一次浇多少,都有讲究。天气热,水分蒸发快,浇水次数得往上调,否则会影响芋头生长。”阿迪力·艾斯卡尔说着伸手扒开田垄间的泥土。
半埋在泥土里的芋头露出圆润的轮廓,表面还带着绒毛。“瞧这品相,多好。”阿迪力·艾斯卡尔说。
这位在连队第一个“吃螃蟹”的种植户,说起种芋头的初衷,眼里闪着光:“咱这儿没人种过芋头,都说风险大,我就想试试。现在看来,这条路我走对了。”
今年,阿迪力·艾斯卡尔流转了135亩土地,套种的洋葱早就收完了,单产3000公斤,批发价每公斤1元,仅这一项就让他增收不少。
“芋头现在长得这么好,保守估计单产2000公斤,要是市场价能稳住,收入肯定能翻一番。”阿迪力·艾斯卡尔说,“洋葱要比芋头早种20天,行距保持40厘米,这样才互不影响。”
一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阿依古丽·艾肯来到阿迪力·艾斯卡尔的田边,看着地里郁郁葱葱的作物,笑着说:“‘特色种植’就是职工群众增收的好路子,我们要积极推广洋葱套种芋头的模式,让每块土地都长出‘金疙瘩’,让职工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位于四十四团二十连的图木舒克市鑫荣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千亩食葵田,食葵长势喜人,已进入现蕾期。
该合作社成员马营背着喷雾器在田间移动,喷头离食葵花蕾保持10厘米距离,水雾细密地落在叶片与花萼连接处。
马营说:“现蕾期是食葵‘长劲儿’的关键时期,重点是防蚜虫和锈病,用药必须‘轻手轻脚’,既不能伤了花蕾,又得把病虫害‘拦在门外’。”停下脚步,他指着一株食葵顶端的花蕾说:“你看,花蕾边缘已经‘冒黄’,再过10天就要开花了。”
去年,连队为调整种植结构,经深入调研发现,食葵具有成熟期短、产量稳定、经济价值高的特点,非常适合本地种植。于是,连队发挥当地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的优势,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职工群众种植食葵。
“合作社成立时,我们试种了200余亩食葵,每亩收益约1500元。今年,我们扩大种植规模,种植了2100亩地。”该合作社负责人李亮介绍。
为了让种植户掌握食葵种植技术,连队“两委”成员带领种植户前往食葵种植地区,向有经验的种植户全方位学习,包括食葵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知识。
“为了让大家种得放心,连队还帮我们联系收购商,拓宽了销售渠道。”马营望着连片的田野,眼里满是期待。他说:“以前总觉得种地要‘看天吃饭’,现在有技术、有销路,大家一起干,心里踏实得很。”
种植食葵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推动了连队旅游业发展。四十四团二十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闫铁刚说:“到了食葵花期,千亩花田成为连队的一道风景,吸引了周边的游客前来游玩,这让职工群众多了一笔收入。”
从一连田垄间套种的洋葱芋头到二十连戈壁滩上铺开的千亩食葵,四十四团的特色种植之路,正是当地调整产业结构的生动实践。
如今,四十四团依靠特色种植种出了“好钱景”,也带领职工群众走出了一条“增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