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没有那么多“应该”

来源:奴隶社会

我们之前讲过,对孩子的 “dirty word” 是“应该”,你应该学习好,你应该要分享,你应该…

其实对妈妈也一样,当妈也没那么多“应该”。

压力大或者紧张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撕嘴唇上的死皮或者抠手,所以给自己淘了几个解压小玩具:转笔器,啪啪币、指尖陀螺等,这样让手不闲着,就不会抠抠这抠抠那了。

这些小玩具一亮出来,周围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是你给你儿子买的吧”“这是你儿子的玩具吧”。我说不是,这是我自己的玩具,身边的人往往会露出几分诧异。

当我第三次跟别人强调“这是我的玩具”的时候,我发现我陷入了一个“妈妈的应该”时刻。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你们的“应该时刻”。

当你买个好玩的,买一个可爱的小毛绒玩具,甚至买个零食,都会被周围人默认是给孩子买的。你要去哪旅游,也会被问“你们去xxx吧(带孩子都会去的地方)”,比如去香港,他们第一反应是带孩子去迪士尼吧;那你要是去环球影城,更会被默认是去陪孩子玩了。

#1

我去哪儿了呢?

但是“我”呢,为什么当你成为妈妈之后,除了妈妈身份之外的“我”就被视而不见了呢?

妈妈的一切行为默认是为了孩子——这是一种无形的规训。社会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妈妈们:你存在的意义就是围绕孩子转。你不该为自己购买玩具、不该为自己放松、不该为自己花钱、不该有自己的空间,甚至不该有自己的需求。

还有我们常听到“母职”这个词,意味着母亲承担了家庭中的主要养育责任,但几乎没听过“父职”一说。这种社会对妈妈们的规训,在爸爸们身上可以说是太宽松了,宽松到几乎为 0。更多的是“父亲帮助养育”,而不是“父亲共同承担养育责任”。这种不平衡加剧了妈妈们的负担,也加深了外界对“母亲必须承担一切”的刻板期待。

在传统观念中,母亲被认为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而父亲则是“外面的世界”的支柱。现代家庭结构早都变了,女性顶起半边天都顶半个多世纪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甚至要承担更多的经济压力,但她们依然被期待承担绝大部分的育儿责任。

#2

哪儿有那么多应该

打破看似无害的期待,才能把更多人从“应该”中叫醒。

绝大部分妈妈,出于母爱都会对孩子尽心尽责,妈妈们不需要一直被反复提醒,反反复复到剥夺了妈妈们的自我需求。所以要被打破的,是各种外界因素给妈妈们织上的——那个叫“应该”的茧。

要强化“我”的存在。我的需求、兴趣和欲望,跟孩子的没有先后之分,甚至有些时候要优先于孩子,就像飞机上的氧气罩使用说明,反复强调成人要自己先戴好氧气罩,才能给孩子戴,道理是一样的。

放弃并阻止那些看似无害却充满期待的假设,打破常人对妈妈们的刻板印象。

 去游玩,优先考虑的应该是我自己会不会开心或有收获,很多地方孩子长大了可以自己去,我现在带孩子去,是因为我觉得家庭的共同经历很重要。

 买东西,我的玩具就是我的玩具,即使我 80 岁了,我想吹泡泡,那也是让我自己高兴。

甚至包括骂人也是,“你妈是怎么教你的?”改成“你爸妈是怎么教你的?”。

跟孩子说话,“让你妈妈帮你准备好”改成“让你爸妈帮你准备好”。

看见走丢的小孩,应该问“你家长呢?”而不是“你妈妈呢?”

接受自己不是完美妈妈,60 分足矣;让孩子有个“有自我,爱自己”的妈妈更重要。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