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抑郁更可怕的,是错过孩子的求救信号

来源:行动派

最近,一位母亲在网上“悬赏”100万,希望有人能够治好她女儿的抑郁症。

他们家境富裕,思想也不保守,孩子成绩好,即将大学毕业。

她想不明白,为什么拥有这样的好条件,孩子还是抑郁了。

其实多数父母与这位母亲一样,在得知孩子患有抑郁症后,都感觉天要塌了。

这些父母之所以难以接受抑郁的孩子,

是因为他们对抑郁症有着诸多“误解”,

孩子抑郁绝不是偶然,在此之前,他们的心里早已经历一场漫长又残酷的战争,

而父母的错误认知,很可能就是引爆这场战争的“火星”……

上述这位母亲的求助,让我想起另一位读者。

得知女儿被诊断有抑郁倾向后,她在后台留言:“我真想不明白,小小年纪有什么好抑郁的?我看就是矫情。”

在她看来,明明衣食无忧却“爱发脾气”的女儿,抗压能力太差。

女儿心爱的娃娃被弟弟故意剪坏后,跟家里人冷战一个多月,怎么哄都哄不好;

这位妈妈偷看女儿的日记,女儿知道后,哭得撕心裂肺,在家大吼大叫,还把日记本给撕了。

这位妈妈想不明白,明明都是小事,女儿为什么反应这么大。

直到女儿向她哀求:“妈,我觉得自己病了,你能不能带我看心理医生?”

她才感到一丝恐慌。

为何抑郁总被当成矫情?

一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缺少一个对心理事实的认知:孩子的心智发展还不够健全,他们内在的痛苦是有主观性的。

比如像成绩不佳、被同龄人排挤、父母冷落等看起来不大事情,也会导致孩子陷入抑郁情绪。

父母需要做的,是不从“事情大小”评判孩子该不该恐惧焦虑,而要从“情绪大小”同理孩子遭受的感受冲击。

二是父母对于“我的孩子有可能会抑郁”这件事本身,是有恐惧的。

“你这就是矫情”——这句话是父母通过否认孩子生病这件事,产生的心理防御。

父母在看见孩子情绪陷入抑郁后,他潜意识未被觉察的恐惧会第一时间冒出来,告诉他:“这不是真的,我孩子不可能抑郁!”

很多父母因为恐惧抑郁、不了解抑郁,会下意识用“就是矫情,抗压能力太差”这种防御,来否定孩子真实的情绪。

这不仅不会让孩子的感受变轻松,反而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孤立无援。

因为她可能会跟随父母的认知,否认自己的感受,产生羞愧、自责、自我怀疑。

所以,不误解孩子的前提,是父母先穿越自己的恐惧,然后才能看见真实。

在知乎看到过一封母亲的自述信。

儿子初中住宿被舍友孤立,他经常打电话回家求救,说自己可能抑郁了。

这位母亲却认为,孩子为了不上学,连抑郁这种借口都拿来用了。

每一次,都以她对儿子的说教结束:

“你们学校条件这么好,你有什么可抑郁的?”

“他们怎么就欺负你不欺负别人?”

直到儿子以死相逼,她才同意孩子回家住。

也是在这期间,她才了解儿子的痛苦。

儿子白天贪睡,放假能睡一整天不下床。

被叫起来,还要冲家人发脾气。

一次,她在凌晨两点被儿子的哭声吵醒。

她才知道,原来儿子失眠有段时间了......

即便如此,她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得抑郁症。

直到,儿子有了轻生的行为。

她这才慌了神,带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

最终,孩子确诊中度抑郁跟焦虑症。

我想,很多父母并非察觉不到孩子的情绪问题,但是当孩子面临成绩下滑、休学等问题时,往往会困在自己“丢面子”的恐惧里。

“辛苦养大的孩子,竟然这么不争气。”

“为什么别人的孩子没病,他却病了?”

这种羞耻感,让父母感到痛苦,所以宁愿否定事实,也不想承认孩子真的抑郁了。

就像这位母亲,孩子几次向她释放求救信号都被忽略。

孩子不想住宿、贪睡,她找了个比抑郁症好听的借口:这是为了逃避上学。

所以,很多时候,父母不愿意承认孩子得抑郁症,不是因为不懂,而是不敢面对自己没有关照好孩子心理世界的事实。

“坚强一点,你们这代人缺少磨练。”

“想开一点,那么敏感干嘛。”

在某些父母看来,孩子抑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性格问题。

有位抑郁症朋友曾跟我讲述自己患病的经历。

她高三确诊后,把自己抑郁的事告诉母亲,得到的却是母亲的质问:“要不是你性格软弱,怎么会得这种病?”

实际上,在患抑郁症时,人体内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减少,这会导致孩子难以开心,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和性格无关,并不能通过劝说痊愈。

“性格差的人更容易抑郁”,父母的这种误解,会导致孩子在面对自己情绪问题时感到羞耻和孤立。

朋友说:“连我妈都这样说,我根本不敢让别人知道我有抑郁症,我总觉得是自己是有问题的。”

其实现实中,相当多的抑郁孩子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怎么了。

他们不知道自己生病了。

但是他们会去试探身边的家人朋友,探究他们对这种情况的具体看法。

抑郁不是软弱,抑郁甚至是善良敏感的孩子才会进入的一种困境。

正常人在遇到外界人事物的敌意时,会产生防御,在自体稳定时会把攻击向外。

而抑郁的人,是把外界丢过来的刀,加把劲插向了自己,因为他们不敢也不能反击,因为大多时候,对面是父母。

抑郁,是典型的自我攻击后的表现。

在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里有一个案例。

女生子烨从初中就确诊抑郁症。

她习惯性自残。

一次做手工,她找不到剪刀套,情绪突然就特别焦躁。

她说:“我就用那个刀,划了一下我的手指,我一看流血了,我就冷静了。”

之后,只要感到焦虑,她就会自残来让自己平复心情。

她知道自己病了。

可是父母不想承认女儿有这种“见不得人”的病。

他们认为有个抑郁的女儿是不光彩的事。

所以哪怕女儿几次用自残威胁,他们也没带孩子去看医生。

跟女儿耗了整整三年,他们才不得已接受这个事实。

确诊抑郁的瞬间,子烨松了口气。

她觉得,有了医生的诊断书就可以向父母证明,这是一种正常的,谁都有可能得的病。

可是那一刻起,妈妈皱着的眉头就没松开过。

爸爸表面若无其事,但是根本不敢在外人面前谈及女儿的病情。

他只会不耐烦地说:“回家再说,回家再说。”

毕竟在外面说会被外人听到,丢脸。

社会学家戈夫曼指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会导致个体和家庭隐瞒病情,避免寻求帮助,以免遭受社会排挤。

抑郁症不是一种见不得人、需要被歧视的病症。

任何人都会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产生抑郁情绪,它就像感冒一样,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才会越来越严重,成为抑郁症。

一个人身体病了,都知道要看医生,那一个人心生病了,为什么不去看医生呢?

抑郁症并不可怕,足够的爱与包容,真正的理解与看见,就能让孩子慢慢好起来。

这几天,我在各个平台搜索关于抑郁症的话题。

大多数父母有一个疑问:“我的孩子明明看起来很开心,为什么还是抑郁了?”

只是,那些看起来很开心,很爱笑的人,真的快乐吗?

有一种抑郁症,叫微笑抑郁症。

这类患者,往往会隐藏自己的痛苦。

他们不想被可怜,被同情,也不想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身边的人。

即便他们内心痛苦不堪,还是会尽力去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

所以,他们会装出开朗活泼的形象。

也有一些人,他们看起来云淡风轻,内心其实到了崩溃边缘。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情绪低落。

小红书有位父母发帖,发现孩子成绩下滑,情绪低落后,她认为孩子只是学习压力大。

于是,她想尽办法哄孩子开心,希望能让孩子好起来。

然而,孩子的开心是短暂的,他的情绪并没有真正好转。

心理学家乔治·恩格尔强调过,抑郁症的成因和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仅通过情绪管理就能解决。

父母可以尝试让孩子开心,但这并不能解决孩子内心的负面自动思维和认知偏差。

如果孩子出现持续性的情绪低落,有抑郁倾向。

那么,父母除了接纳和安抚孩子的情绪,还要提高警惕,最好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孩子调整这种思维模式。

抑郁症是一种任何人都可能患上的病。

有抑郁倾向的人,他们会骤然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也会突然的情绪低落,处在痛苦的情绪当中。

他们的快乐都是短暂的。

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躯体反应,如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如果孩子持续有以上的情况发生。

父母就该重视起来。

第一重要的事,就是要去理解孩子的状态,陪TA一起面对这个困难。

其次,如果孩子症状比较轻,可以适当培养孩子的兴趣,帮助他们,去感受内在的情感,去感受真实的自我。

当他们找到支持自己的人,或者找到能让自己保持快乐的事物,他们就能感觉放松。

如果孩子情况严重,已经有了躯体反应,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请第一时间带孩子去看专业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让专业人士评估孩子的心理状态。

从而为孩子制定适合的治疗计划,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在家里,父母也应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共情。

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避免打断和批判,更不要去控制孩子,要保持边界,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要知道,孩子是不会“抛弃”父母的,但他们却会用“抛弃”自己的方式,来爱父母。

我们家长要知道,当孩子抑郁了,大概率是他们太爱父母,而无法忠于自己,那我们又怎么能忽略他们呢?

也许我们是在一个严苛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出来的,才会担心孩子走弯路、生病、停滞不前。

这种恐惧可以理解的。

但是放下它,才是勇气。

接纳孩子的多面和境遇,其实是在疗愈自己。

当父母改变了成长了,孩子的改变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上一篇:这5句话,你不和孩子说,一辈子不会有人告诉他 (推荐)
下一篇:为什么人类婴儿的哭声,像电钻一样刺耳,却不往夹子音发展?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