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竞速88天

本文转自:阳光报

生死竞速88天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成功救下24周的超早产宝宝

(图片由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提供)

■记者 郑亚雷

11月17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门口,一场感人至深的场景正在上演。小添添(化名)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接过呼吸平稳、眼神清澈且体重达2200克的小添添,泪水瞬间夺眶而出。

经过88天跨越生命极限的守护,是医护团队与“掌心宝宝”的并肩作战,是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双向奔赴,更是一场关于爱与坚持的生命奇迹。

提前“退房”的天使:脆弱生命面临重重挑战

88天前,这个提前近16周“报到”的小生命,胎龄仅“24+4周”,体重仅有760克,身体如同成人手掌般大小,心跳微弱得仿佛随时会停止。作为医学定义中的“超早产儿”(胎龄24~28周),小添添全身器官发育极不成熟,皮肤呈透明胶冻状,呼吸浅弱得几乎难以察觉。他面临着呼吸衰竭、感染风险、营养缺失、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重重难关。这样的宝宝,被业内视为新生儿救治“金字塔尖的挑战”。

多维度攻坚 为生命筑起坚固防护墙

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迅速启动超早产儿救治应急预案,集结资深新生儿专家和优质护理团队,组建专业救治小组,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就此打响。肺部发育极度不成熟是小添添面临的首个致命难关。

医护团队第一时间组建专项救治小组,为其实施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呼吸机参数的每一次微调、血氧指标的每一次波动,都牵动着团队的心。第24天,小添添迎来关键转折:成功转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随后进入精细化“脱机训练”阶段。医生量身定制循序渐进的方案。最终,在转为氧舱吸氧仅3天后,小添添成功完全脱氧,历时47天完成从“机器辅助”到“自由呼吸”的跨越。

由于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医护团队通过脐静脉和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小添添建立起“生命支持通道”,实施精准肠外营养支持。

PICC作为超早产儿重要的“生命通道”,通过外周静脉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可长期、安全地输注高浓度营养液,避免反复穿刺对脆弱血管的损伤,为肠道发育不成熟的超早产儿提供关键营养支持。

感染防控:坚守筑牢生命屏障

在洁净病房的基础保障下,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实时监测感染指标,成功杜绝感染风险。此外,团队运用先进脑功能监测技术,持续追踪小添添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为脑功能保护提供精准支撑。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坚持“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积极推行“家庭参与式护理”。为安抚小添添家长情绪,医护团队每天通过视频探视,详细告知孩子当天的体重、奶量等细微变化,用透明信息建立信任桥梁;还邀请小添添妈妈进入病房进行“袋鼠式护理”,当妈妈与小添添肌肤相贴、心跳共鸣时,母子俩都获得了难以言喻的力量。

从760克到2200克,从呼吸机支持到自由呼吸,从鼻饲喂养到自主吸吮,88天的持续坚守,数百次监测、无数次轻柔操作与彻夜不眠的守护,换来了这场生命的逆袭。小添添出院当日,曾经只有掌心大小的婴儿,如今变得红润有力、呼吸平稳,成为真正意义上战胜命运的“生命斗士”。

发布于:北京

上一篇:圣诞元旦假期之际,美国儿童和消费者组织呼吁家长避免购买AI玩具
下一篇:陪三只小老虎遛弯晒太阳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