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部分燕子冻死未南飞引担忧,专家分析称属偶发事件

近日,有黑龙江五常市民反映,有大量燕子滞留,聚集在居民屋檐、电线杆等热源处取暖,约百只燕子因低温冻僵甚至死亡。此次事件引发公众广泛关注。新京报记者就此联系了五常市林草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前往现场调查,这些燕子因气温骤降死亡,数量不多。该局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为自然现象,气温骤降导致幼鸟及体弱个体未能迁徙,成年燕子已飞离。

此次燕子滞留属于偶发事件吗?大范围的全球气候变化会对鸟类带来哪些影响?对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鸟类学专家邓文洪。

因突然降温个别幼鸟被冻死,属偶发事件

新京报:在东北的燕子有哪些种类?从网友发布的画面上看,是否能判断出来燕子的种类和年龄?

邓文洪:画面中绝大部分是家燕。东北除了家燕之外,还有黄腰燕(金腰燕)、岩燕和少量的毛脚燕。

家燕喉部有棕红色羽毛,并且有一条蓝色的胸带,所以从画面上来看是家燕。金腰燕腰部的羽毛是黄色的。

画面中死亡的绝大多数是幼鸟。幼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热量消耗比较快,所以更容易受到大自然的干扰,抵抗大自然突发情况的能力不如成鸟那么强。

新京报:发视频的网友说,他家附近比较热,这些燕子是在附近取暖的?也曾有网友发视频称很多燕子密密麻麻挨着,也是为了取暖?

邓文洪:对,幼鸟自身的调节能力不如成鸟,更容易受到食物短缺或者温度降低的影响。一般鸟类身体挨得比较近或者贴在一起,都是为了保温,使热量丧失得缓慢一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南极帝企鹅,冬季时它们会围成一堆,身体挨着身体,减少热量的丧失。

新京报:东北地区的燕子通常几月份南迁?

邓文洪:三种燕子迁徙时间不太一样。家燕迁徙最晚,一般8月末、9月初开始迁徙南飞,可以维持到10月初。家燕迁徙期比较长,并且聚集的种群也比较多。金腰燕通常在8月中旬开始迁徙,9月中旬基本结束。岩燕迁徙得更早,从8月开始迁徙,9月中旬完成迁徙。

新京报:此次燕子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死亡数量属于比较多吗?这种情况是每年都会发生还是比较少见?

邓文洪:我认为这次事件是局部地区小种群的偶然事件,死亡数量在整体繁殖的燕子中占比非常少。由于当地突然降温,有些燕子尤其是幼鸟还没有做好前期准备,容易受到影响,有一部分个体会被冻死。这种情况不是每年发生,应该是极少见。

新京报:如果当地居民遇到这种情况,是否应该干预?如果可以干预,有哪些救助手段?

邓文洪:我认为最好还是让专业人员去救助,比如当地的林业保护和管理部门或者野生动物救助部门。因为市民对于野生动物的习性、身体结构等不太清楚,最好不要自行救助。

当然也可以提供一些非常简单的救助,比如喂它们一点温水喝,如果鸟类羽毛被雨淋湿了,可以为它们遮雨。

全球气候变化会对鸟类产生多种影响

新京报:此次家燕幼鸟因气温突降冻死,跟气候变化有关系吗?

邓文洪:我认为这是偶然事件,而不是大尺度的气候变化造成的。因为气候变化有波动,比如2024年整体温度提高了,可能2025年就稍微下降一点,2026年可能又提高,这是个波动过程。而这次事件是一次偶然的温度突变事件,属于极端的天气事件,跟全球气候整体变暖关系不大。

新京报: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会对鸟类造成哪些影响?

邓文洪:全球气候变暖对鸟类的影响其实挺大的。首先造成了物候错配,比如天气变暖了,有些类群比如昆虫,反应比较敏感,繁殖高峰可能提前,而鸟类就没有昆虫反应这么敏感,它们在正常的时间繁殖,育雏时就错过了昆虫的爆发高峰期,导致食物链断裂,雏鸟可能饿死。

气候变暖可能还会打乱鸟类的迁徙节奏,同时会使栖息地发生一些变化,一些水鸟栖息在岸边,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沿海栖息地被淹没。另外在气候变暖、少雨的情况下,会导致干旱或者森林火灾,使鸟类栖息地丧失。

气候变化对于鸟类的生理也会有一些影响,如果温度太高,达到鸟类耐热极限,鸟类生理的代谢,包括蛋白质合成都会受到一些影响。

最后,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鸟类的种群衰退或者分布区域发生变化。分布区域的变化,现在已经有一些迹象,比如南方的物种逐渐扩散到北方来。举个例子,北京以前没有白头鹎和乌鸫,这些都是南方物种,近些年,白头鹎和乌鸫在北京的数量还挺多。

新京报:如何看待这种气候变化带来的鸟类分布区域变化?大家可能会觉得北京的野生鸟类越来越多是好事,但这种情况会对本地鸟类造成影响吗?

邓文洪:这也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生态系统本身就非常复杂。对鸟类而言,在古北区(主要是欧洲、亚洲)的生态位比赤道附近或者近赤道附近的生态位要宽松一些。所以有些鸟类要到北方繁殖,而不挤在热带和亚热带繁殖。新分布的鸟类自身有适应过程,和它们在同一栖息地的其他物种也有个适应过程。

这个适应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生态位分化,减少竞争压力。所以大自然有自我调节的过程,物种之间也有自我适应的过程。我倒不是特别担心由于分布区域变化导致当地的一些物种濒危或者灭绝。

新京报:全球气候变化对鸟类造成影响,最终会如何影响人类?

邓文洪:会有关系,尤其家燕跟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巢就筑在房檐下,对周围一些昆虫,尤其有害昆虫的控制还是有效果的。比如,燕子对于蚊子的幼虫和成虫控制作用都比较明显。

鸟类对于昆虫的控制,也会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它们能够捕杀有害昆虫。我记得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英文文章,叫《盐湖城的海鸥》。当时美国蝗灾泛滥,海鸥来了就把蝗灾消灭了,所以鸟对人类的生态保护作用还是很大的,人们也要关注和保护鸟类。

新京报:有网友认为,此次燕子死亡可能造成连锁危机,比如或将致2026年农田虫害激增。如果此次属于偶然事件的话,是否不必过于担忧?

邓文洪:生态系统有复杂性,也相当有弹性和韧性,它不会因为一个小范围单环节的波动而彻底崩溃,燕子总体数量是比较大的,繁殖能力也是比较强的,所以网友担心的那种情况不会出现。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磊 校对 赵琳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