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研 共筑成长 ——沣东九小第七周“一课一研”

研意正浓。本学期锚定课堂,深耕教研沃土,汲取育人智慧。教师重点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与课堂教学实效,记录课例研讨中的探索、实践与成长。让沣东九小的老师们借由学校平台,彼此启迪,共赴一段专业成长的旅途。

教师授课

宋建利老师讲的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牛郎织女》(二)。宋老师主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前导读,明确要求。教给学生绘制连环画并配文的方法,即抓:主要关键情节;画:人物+事件+场景;配:简要文字介绍。学生根据习得的方法自主选择情节,绘画并配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杨睿颖老师的《快乐奔跑——迎面接力跑》紧扣“团队协作”核心,巧妙设计教学。课程通过“右手传右手接”等形象口诀,生动化解传接棒技术难点,配合递进式练习,扎实提升运动技能。课堂以游戏竞赛贯穿始终,学生在“迎面接力大比拼”中不仅掌握了技能,更将遵守规则、团结互助的体育品德内化于心。

杨悦婷老师的课围绕核心句型 "What would you like?" 展开,场景设定为餐厅点餐,通过师生/同伴间的对话,引导学生学习点餐与回应的基础表达。内容紧扣单元主题,以生活化场景降低学习难度,既巩固了此前学过的食物类名词,又通过对话操练让学生掌握"询问需求-回应需求"的交际逻辑,为后续真实场景运用打下基础。

惠红老师教学的是《竹节人》一课,本节课聚焦“有目的阅读”,教学环节层层递进,从阅读策略回顾到任务分解,逻辑清晰。教师注重方法引导,通过快速默读、浏览、细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阅读技巧。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学生在展示环节交流互动,让课堂生成更丰富,整体是一节扎实且有实效的阅读策略课。

陈雪松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情境创设有效,情感共鸣强烈,教学中通过圆明园遗址视频、火烧圆明园纪录片等多媒体资源,成功营造出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环节设计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从导入到字词学习,再到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最后总结升华,环节推进逻辑清晰。

景翠老师带领四年级七班的学生进行美术《自行车的局部写生》课程。阳光下,几辆自行车静静摆放,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车轮纹理、车把细节等局部特征,再示范如何用线条勾勒结构。同学们拿起画笔,专注捕捉车链的交错、车座的弧度,在真实场景中感受写生的乐趣。

三年级《犟龟》公开课上,韩鸽鸽老师将字词学习与预测策略巧妙融合。老师从“犟”“庆典”“障碍”等关键词入手,结合故事情境帮学生理解词义、掌握用法,同时,课堂以“预测”为主线:每当陶陶遇到新挑战,老师便引导学生根据前文线索猜想后续,学生在一次次预测、验证中,掌握了阅读预测的方法,也更深入地体会到“坚持”的意义。

周笑颖老师讲授《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聚焦“清楚表达与互动交流”的语文要素。以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名字故事的表达要素,再对比示例,让学生感知逻辑表达的重要性,通过小组互评实践巩固方法,最终梳理名字来历及含义,并拓展互动技巧,既落实了表达训练,又贴合学生生活。

李艺璇老师执教《葡萄沟(第二课时)》藏着“舌尖上的新疆”!我们从课文里读葡萄的饱满,又把真实的葡萄干递到学生手中。当文字里的“甜”化作唇齿间的香,知识不再遥远,孩子们眼里的光,就是这堂课最好的答案。

龚莉老师所授《葡萄沟》第一课时以接受新疆小朋友邀请为导入,开启葡萄沟之旅。课程涵盖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理解,重点感受葡萄沟水果多、葡萄美及老乡热情好客,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石丹老师《美术中的比例》,以趣味探索开启艺术之门。课堂上,通过展示经典画作与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比例在美术创作中的奇妙作用。从人体黄金分割到建筑布局,深入浅出讲解。设置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比例知识创作,激发创造力,培养审美,感受美术与数学的融合之美。

蒲思思老师的《班级生活有规则》第一课时,以大单元“班级树” 为核心载体,借“班级除虫”趣味导入,通过“找问题-定约定”两步,让学生直观感知规则的正反影响,最终在公约共创中建立班级责任感。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和谐班级的“共建者”,而非被动的“规则遵守者”。

党荷静老师讲授《平平安安回家来》第一课时,聚焦“树立安全回家意识,掌握基础安全知识”的课程核心目标。先结合学生日常放学场景提问导入,过渡到“安全回家”主题,指导学生掌握三个关键要点:识别放学回家方式和路线、遵守交通基本规则、了解常用交通标识。组织学生分享讨论自己绘制的“我的安全回家路线图”,老师及时点评引导,教学效果良好。

在《d t n l》讲授授课中,郭佳楠老师通过情境创设、游戏互动、联系生活等方式,读准音、认清形,让抽象拼音变成沉浸式体验,既攻克学习重难点,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助力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

在《dtnl》的教学过程中,牛佳佳老师通过趣味化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掌握汉语拼音中声母“d t n l”的发音,将字母与生活事物相关联在一起,通过形象联想加深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王萍老师带领三年级的孩子们学习《节余多少钱》一课,王老师先从“收入、支出、节余”的生活场景切入,引导学生用长线段表示总收入,再用短线段分段标出各项支出。跟着画一画,学生能直观看到“总收入减支出等于节余”,复杂的两步计算瞬间清晰,很快就能掌握线段图的基本画法,轻松搞定加减应用题,帮助孩子们轻松解锁线段图新技能!

刘怡爽老师讲授《动物聚会》一课,刘老师首先以“动物聚会”情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数学信息,初步感知乘法的现实意义。通过连一连,看图列算式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乘法是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同时区分“几个几”的不同表述。

于菲菲老师《3的倍数的特征》这堂课中,学生达到了三个关键目标:一是能快速识别任意数是否为3的倍数,提升计算效率;二是培养数感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例如理解数字结构重组的意义;三是解决实际问题,如避免繁琐除法运算,在数学应用(如因数分解)中高效决策。

袁老师教授的是《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她带领学生寻找神话文本中的“神奇”之处,理清故事情节、发现盘古的人物精神。重点诵读文章第5段,以配乐朗读、师生共读等多种形式感悟盘古化生万物的伟大奉献精神,以续写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研讨

当每一次课例研讨的余韵散去,真正的成长正发生在每一位教师的日常教学里。本期研讨落幕,但我们 “深耕教研、共筑成长” 的脚步却迈向了新的远方。愿这些饱含热忱的探索,能成为一缕星光,照亮大家更多教学精进的路径;愿这次深度的研讨,能化作一股力量,推动大家更加笃定从容地奔赴教育新征程。让大家携今日之所得,共同描绘育人事业下一页的璀璨与荣光。(雷夏毓)

原标题:深耕教研 共筑成长 ——沣东九小第七周“一课一研”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上一篇:秘鲁天主教大学代表到访上海交大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