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在建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本文转自:羊城晚报

我们是否在建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借助于像礼仪这样的人为机制,我们可以管制自己的天性,这有助于我们控制自己的冲动。

我们常常听说接纳自我是个人成长的关键——爱自己,与当下的自己和睦相处。这些想法不仅能让我们接受自己,而且能接受自己目前的生活,从而获得平静。

但是有一位哲学家对这种层面的接纳自我深表担心,他就是荀子,出生于公元前313年的一位儒家学者。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我们永远不该满足地接受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东西。

是的,我们都应该见义勇为,但荀子希望我们不要忘了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利他性较小的冲动,而且那些最卑劣的欲望也是我们天然的一部分。

堵车的时候,若是旁边的司机按喇叭催促,我们会瞬间暴怒;我们也会对一位朋友的不幸遭遇说三道四,把他的秘密散播出去;我们会为了别人的一句负面评价而忧虑数日;我们会在网上疯狂购物来化解焦虑。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任由自己卑劣的、未驯服的一面不断出现,如果我们接受每时每刻“真实的”的自己,情况又会怎么样呢?如荀子所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性恶篇》

对荀子来说,“自然的就是好的”是一个危险的观念,这里他不仅指人的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向了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设想。

荀子提醒我们,我们生于这个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秩序是由人类缔造的:

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

——《荀子·王制》

荀子认为,任何忠于自然(无论是人的本性还是外在的自然)、“按照原样”接受世界的做法,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和危害性。他启发我们思考,倘若我们把世界看作自己的创造物,我们的生活会有何不同。如果是我们自己创造了现在所体验到的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就不该询问如何在世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而应该想想我们是否在建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有意地改造自己的天性,克制我们的情感与冲动。借助于像礼仪这样的人为机制,我们可以管制自己的天性,正如农耕改造了我们周围的世界一样。这有助于我们控制自己的冲动,不像小孩子那样随便发脾气。

但如果圣人也是本性为恶的人,他们最初又是怎么想到创建礼仪的呢?荀子提醒我们,礼仪的观念并不是偶然出现的意外整件,它是有意的、创造性的结果。人类文化和社会礼仪的出现并非来源于某一次巨大的创新,而是通过经验逐渐产生的。

【本文摘自《哈佛中国哲学课》(美)迈克尔·普鸣 克里斯蒂娜·格罗斯-洛 中信出版集团】

发布于:北京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