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朋友之间送礼物,本来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但有些礼物,就算交情再好,收之前也要多想一想。
我今年六十岁,这么多年,人情往来经历得不少,也越来越觉得:礼物背后,不只是一份心意,更是一份人情。老话常说“无功不受禄”,不是没道理的。
第一种:来历不清楚的礼物
我有个老姐妹,之前她朋友送了一只玉镯给她,说是别人转送的,水头挺好。她高高兴兴戴了不到半个月,结果有人找上门,才知道那居然是涉案财物。她赶紧摘下来还回去,还特意去派出所做了个记录。
《朱子治家格言》里说“勿贪意外之财”,现在想想真是这么回事。不明不白的东西,再好看、再贵重,收下了心里也不踏实。
第二种:明显超过对方负担能力的礼物
我儿子厂里有个年轻同事,家里条件一般,却送了他一台三千多的游戏机。我儿子觉得不太对,反复问,对方才说实话,是想托他帮忙调岗位。
我儿子后来跟我说:“该帮的忙,不收礼也会帮;不能帮的,收了反倒为难。”我挺认同他这么做。《菜根谭》里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情债是最难还的。
第三种:带着“以后多照顾”这种暗示的礼
比如有亲戚给孩子包红包,嘴里却说“将来你家孩子出息了,别忘了带带我们家”。这种礼,表面是祝贺,实则像是一笔“感情投资”,收下了,反而心理负担重。
我老伴说得挺形象:“有些礼像一根线,轻轻一扯,你就动了。”
这些年来,我自己慢慢总结了几条原则:
一是看心意、不看价钱。手作的、接地气的,往往最暖心。
二是当下能回的就收,回不起的不如委婉拒绝。
三是子女的人情让子女自己处理,我们老人不替他们做主。
《围炉夜话》里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收礼这件事,收的是情义,不是利益。人年纪越大,越图个心安。一家人平平淡淡、和和睦睦,比什么都强。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让人为难的礼物?都是怎么处理的?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如果你觉得我这番话有些道理,也可以转发给儿女看看——人情世故这门学问,年轻人早点懂,不是坏事。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