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往哪里走

来源:菁城子

苏超应该由谁来办

今夏火爆的苏超(江苏城市足球联赛)仍在进行,热度不减。最近网上出现一些奇怪的讨论。

自苏超开赛后,一直有网民将苏超和国足、中超放在一起谈,称苏超能够吊打——这当然是开玩笑。但如果有人认真对比,就会显现出他们的胡说八道,一点都不好笑。

第一个事情是新华社嘲讽吴曦事件。6月30日苏超比赛,镇江队球员黄玮鸿面对盐城队射门,奋力用脸挡出,赢得广泛赞誉。

新华社用一则2022年世预赛“吴曦躲球”视频,与黄玮鸿用脸挡球对比。众多媒体(包括江苏媒体)跟进,和网民一道开启对吴曦的嘲讽狂欢。

球员下意识“躲球”袭面,即便在英超这样的高水平联赛,其实也很常见,与职业精神无关。

吴曦是近十年国足最重要的队长,2017年国足与伊朗比赛,吴曦拼到鼻骨折断,鲜血直流,成为那年国足征战的名场面。

吴曦长期为江苏足球效力,更是2020年江苏足球夺得中超冠军的功臣。为赞美苏超球场,官媒主动出面,羞辱国足前队长,而本地媒体跟进羞辱江苏足球功臣。

这样的操作只能解释为:他们谈苏超只是玩梗,对足球竞技和文化漠不关心。新华社很快意识不妥,迅速删除了这则视频。

第二件事情是“卢克文方案”的热烈讨论。

卢克文近期提出,伴随着苏超火爆,商业赞助增加,未来吸引高水平球员加入,苏超完全可能替代中超,成为新的职业联赛。很多人对苏超的追捧,已衍变成对职业足球的恶意。

苏超竞技水平如何?球迷社区普遍认为,介于国内第三级职业联赛(中乙联赛)到业余联赛(中冠联赛)之间。

一个证据是,苏超榜首的南通队,球员基本来自中乙球队海门珂缔缘的青训班底,他们无法在一线队上场,也能在苏超五战全胜、只丢2球。职业和业余足球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当前苏超联赛的核心球员,基本是职业联赛资源的外溢。苏超每队最多只能有3名职业队一线球员,大量球员来自职业队青训后备(定义为业余球员),他们是比赛质量的保障。

举个例子说,目前苏超射手榜前10名球员,除苏州队的寇程是一名高中生,其他都来自职业球队或梯队。这名脱颖而出的年轻球员,未来的发展路径,显然也是职业联赛。

苏超自开赛后,球员没工资,而是以训练补贴的形式,每天获得300至500元补助。球队获胜有名次奖金,冠军团队50万,一般球队十几万到几万元,分摊到每个球员头上并不多。

参赛的职业球员,日常训练、工资奖金,由签约球队保障。职业球队出钱养人,还要承担球员受伤的风险,基本算是给本地足球作贡献。业余球员有日常工作,凭一腔热爱在踢球,肯定不会投入太多训练时间。

苏超赛事的票价不贵,少则五元多则几十元,卖票收入不足以付安保费用。场地由地方政府协调国企,或直接财政支持。

苏超主办方本身不缺钱,江苏银行总冠名费是800万,此外有二三级各路冠名商,据称都在上百万。苏超赛事一共获得多少收入,是否盈利?其中利益,主办单位如何反馈给球队和球员?这是一笔没公开的账。

苏超这样一场热闹的大型赛事,以后会不会办,多少钱将用于赛事规划和球员培养,鲜有人讨论。

苏超赛事主办方是江苏省体育局,各地市体育局、足球协会、江苏大型国企体育产业集团也参与其中。其间成本投入、利益分配和长期规划,到目前来看,还没有清晰的图表。

再来看很多人嘲笑的职业足球是什么样。

最近几十年的中国足球,国家队表现让人一言难尽,但在职业联赛、足球市场培育等方面,均已取得长足进步。这一切是市场化之功。

中国足球的市场化水平,居于各体育项目前列。当前国内三级联赛的50多家俱乐部,从主办单位到俱乐部,均为独立主体,球员依法签订合同,商业赞助按规则操作。

各俱乐部建设青训梯队,培养年轻球员。在训练参赛、球员转会等,俱乐部均有成熟经验,引入外援、参加国际赛事也和国际完全对接。

下到中乙,上到中超,有钱成豪门,没钱实在办不下去,就地解散,也是司空常见。

作为市场化成果,职业联赛进行大量比赛,培养足球新人,成立许多足球学校,出资建了很多足球场,这些都成为今天苏超火爆的基础。

苏超的模式是地方政府操盘,财政补贴办赛,纳税人买单。还有一群人跑出来说,苏超要取代中超,成为中国职业联赛的模板?这难道不是倒退吗?

我对苏超提出质疑,并非为全面否定——苏超以城市足球为核心,能唤起市民足球热情,这与欧洲的社区足球相似。在这个层面看,苏超确实挺好的。

但也要认识到,苏超缺点很明显。不说竞技水平,只从办赛模式看,它是传统的上级政府搭台,地方政府(主要是文旅部门和地方足协)组队参赛,比赛成绩很容易与政绩挂钩。

如果说,这是办赛初期的权宜之计,扶上马走一程,将来一定需要转向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

很多人为捧苏超,大踩中超,踩职业联赛,将苏超与职业足球对立起来。这只能暴露出,他们对足球发展规律的无知。

有人会说,苏超现在就挺好,政府操盘,职业和半职业球员参赛,有流量有赞助,也不愁商业赞助。我不看好这样的前景。

当下苏超火热很大程度源于新奇。各种网络梗火热,政府部门视之为文旅项目,大加宣传。时间一长,苏超竞技水平和运作能力的不足就会显露,观众热情会消退。

地方政府还要继续投入。投入多少资金,如何避免亏损;收益如何分配,球员该拿多少钱,甚至票价该怎么定,都会成为公共议题。那时的苏超,会变得很沉重。

点击 菁城子 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上一篇:人民时评:发展足球事业,呼唤“事业心”
下一篇:全省11个市齐上阵:“浙BA”开打,会像苏超一样爆火吗?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